重慶渝北:讓垃圾分類成為街道新時尚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垃圾分類正在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的其中一桿標尺。如何讓垃圾分類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何讓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正確對垃圾進行分類、再正確投入到相應的垃圾桶里?圍繞相關問題,不少城市管理者做出了各自實踐。
從去年開始,龍山街道抓牢黨建引領“牛鼻子”,圍繞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從制度建設、人員動員、宣傳引導等多方著力,抓住垃圾分類不同環節,開創垃圾分類新局面。
作為渝北較早發展的城區之一,如今龍山街道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23萬。在垃圾分類工作實施中,如何能讓這幾十萬人一起行動?龍山街道選擇讓制度作為行動指南,聯動街道、社區、小區,助推垃圾分類統一安排、實施。
因此,去年,龍山街道就成立領導小組,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實行黨政一把手雙牽頭機制,主要領導包片、分管領導包社區、駐居干部和社區書記、主任包小區、網格長和網格員包樓棟和住戶的“四級包干”機制,每周研究推進,及時解決疑難點問題。
同時,街道牽頭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及配套制度,明確分類方法、設施配置、作業流程等3個基本標準及示范試點、宣傳培訓、考核評價、臺賬管理4個方面要求,并細化街道、社區、物業及市環衛集團職責。
另外,成立全區首個鎮街層面的垃圾分類推進辦公室,從龍山街道相關科室抽調業務骨干10人,充實公益性崗位和購買第三方服務人員2名,統籌抓好垃圾分類具體工作。
“定機制、定方案、定專人,這不僅體現了街道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更讓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有了權責分明,有目標、有層次、有方向,為后續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龍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段時間,家住龍山街道旗龍路社區春風·城市心筑小區的居民陳阿姨早上出門轉路前已經能很熟練地對家中的垃圾進行分類、打包、貼二維碼等操作,到樓下后也能熟練地把不同的垃圾包投入不同的垃圾桶內。“垃圾分類是好事,我自己就是個黨員,當然要以身作則了,另一方面,小區志愿者、社區管理員也在互相督促,我家里可不能拖后腿。”說到垃圾分類,陳阿姨如是說道。
陳阿姨所提到的黨員、管理員、志愿者正是龍山街道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建立的新模式,街道通過建立黨員帶頭、社區管理員指導、志愿者引導模式,將垃圾分類工作的各項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舉措中,延展垃圾分類工作在龍山街道轄區實施的脈絡。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龍山街道發動轄區黨員帶頭參與,不僅簽訂垃圾分類黨員承諾書,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黨員年度積分管理、建立垃圾分類評價分類機制,還通過開展“一長一柱”家風建設活動,讓家庭里的黨員首先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再教好家人、幫好鄰居、帶好親朋,抓好“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樓、一樓帶一片”,推動全員參與;同時,組建街道、社區兩級管理員隊伍共43人,管理員每月深入各自分管的社區或小區組織開展宣傳培訓,對接物業和環衛企業督促工作開展,確保工作有層次、有進程、有成效;另外,街道還以社區為單位成立13支垃圾分類志愿者小隊,目前這支隊伍共77人,每天開展4個小時的志愿服務,輔助居民做好垃圾分類,確保垃圾分類工作有序實施。
要做好垃圾分類,首先要讓居民了解什么是垃圾分類,因此,龍山街道創新宣傳方式,圍繞垃圾分類主題開展系列接地氣宣傳,助推垃圾分類知識入腦入心,在轄區遍地開花。
6月4日,世界環境日前夕,龍山街道黨員志愿者聯合市生態環境局黨支部黨員在冉家壩社區天鄰風景小區開展了一次垃圾分類主題文藝宣傳活動。活動中,黨員志愿者們以線上開放小游戲分享垃圾分類知識、線下靠前服務為過往居民發放環保袋及環保宣傳手冊等方式,向居民傳遞綠色文明風尚,用環保為城市代言。
為了讓宣傳更有實效,街道不僅在“面”上下功夫,還在挖掘街道特色上下功夫,促使垃圾分類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在宣傳中,街道在松石路社區創新建設“龍山街道環保基地”,聯動社會環保公益組織和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通過開展垃圾分類、清潔家園、社區綠植、變廢為寶、酵素制作等系列環保服務,帶動轄區群眾直接參與垃圾分類,實現居民垃圾分類知識普遍應知應會,初步養成分類投放習慣。
此外,街道還聯合轄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專題活動,邀請環保人士走進學校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和分類活動,并通過孩子“小手拉大手”,動員孩子們向大人宣傳、監督,帶動更多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開展,也讓龍山街道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有數據顯示,自2019年龍山街道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街道已累計開展主題宣傳170余次,發放宣傳品6萬余份。轄區春風·城市心筑小區成功創建為渝北區首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并在2019年、2020年度,連續兩年被評為渝北區“最美小區”。
“我們深知,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宣傳,創新舉措,讓垃圾分類真正成為龍山街道的新時尚,讓街道轄區變得更加文明、有序、美麗。”龍山街道相關負責人說道。